业内人士表示,刷单、刷量可影响消费者的决定,为店家博得更多生意,平台也可给投资人一份好看的数据,因此数据作假已成为行业的大问题,甚至成为许多点评类网站的“潜规则”。据广州青年报记者了解,数据作假成本低廉,2元即可买1万视频点击,与此同时,追责的成本十分高,此前有视频网站控告刷量公司,9.5亿次的作假换来50亿元的赔付。
近日,旅行平台马蜂窝曝出数据作假,2100万条点评中有85%以上是从竞争对手网站剽窃来的。不论马蜂窝怎么义正言辞地表示“文中所述数目与事实不符”,但马蜂窝平台上的确存在数据作假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
业内人士表示,数据作假问题,包括刷单、刷量、刷分、搬运原创内容等,已成为行业的大问题,也是目前许多点评类网站的“潜规则”。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种数据作假成本低廉,2元即可买1万视频点击,或3分钱订购到一条微博评论。与此同时,追责的成本十分高,此前有视频网站控告刷量公司,9.5亿次的作假换来50亿元的赔付。
马蜂窝承认数据作假行为
此前,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马蜂窝的海量点评中85%以上来始于竞争对手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1800万来自于抓取其他网站。马蜂窝上有7454个剽窃帐号,合计从同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剽窃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饭店点评。
而马蜂窝在回应中先是承认了数据作假的问题,其次表示没有文中所述的这么多。“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目占比更小,马蜂窝已对这部份帐号进行清除。”
但这样的说法又被对方强调“偷换概念”。“这个‘数据量’是条数还是数据大小?倘若这2100万‘真实点评’占的是条数的2.91%,那反推马蜂窝的散记、攻略有7亿条?显著不是。倘若这2100万‘真实点评’占的是数据大小的2.91%,那这个比较有哪些意义?一条点评100字,大小只有几百字节,但散记里一张图片就好几MB。一篇散记的数据量可能是一篇点评的几万倍,拿点评的数据量只占2.91%来说点评不重要?”对方还列举了马蜂窝在首页显示“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宣传,来说明点评对马蜂窝的重要性。
几天后,在马蜂窝举行的新款发布会上,其CEO也当场承认,数据作假问题是存在的,只是文中所述内容与事实不符。有业内人士表示,数据作假问题早已是业内的一种“潜规则”,有人的地方几乎就有数据作假的问题,而目前不论是行业还是个体,都甚少对该问题进行注重和追责,也就促使数据作假进一步成为一种“潜规则”。
为什么刷单?数据作假是初创公司“捷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数据作假上,有两种作假的需求主体,一是店家,二是平台。对店家来说,在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刷单、刷量,可以提高店家的排行和影响力,更多的好评和更靠前的影响力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定,因而为自己博得更多的生意。为此,在许多电商网站上,甚至许多线下的营销公司等都纷纷做起了代理生意,指导店家怎样通过各类途径,包括刷单、促销、刷评价等形式,为自己带来利益。
一位餐饮店面的老总对北青报记者表示,自己新开了店面,由于著名度和地理位置的关系,流量仍然不大。“现在许多消费者都借助网路平台找寻店面,因而我们很注重这块。找了专门的营销公司帮着做,她们先帮我们提高店内的浏览量和点击率,之后再提高交易量和好评数,很有一套。假的带真的嘛,如今店里顾客真的比之前多了好多,我感觉很值。”
而对平台来说,为什么对许多店家刷评论或刷单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平台自己也会偷偷去刷呢?由于对许多内容平台来说,数据就是生命,只有平台整体保持有足够多、足够优质的评价,消费者就会产生一种使用习惯,真是消费者打开次数多了、消费次数多了,还会带来更多的消费与评价。另一方面,是融资的须要。拿给投资人一份好看的数据,是每位初创公司的共同追求,短期内提高数据很难?数据作假可能是一条“捷径”。
此前有平台被发觉大规模搬运其他平台的评价微博买转发,该平台承认了存在店面违法转载的情况,并表示:“该风波发生是由于平台新上线试营运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法转载。”平台新栏目上线,没有评价如何办?转载其他平台的,这也是好多评价类平台都存在的问题。
刷单成本低至2元起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觉,这些机械的刷单价钱非常低廉,因为刷单、刷量、刷评论等相关技术早已很成熟,因而作假的成本虽然十分低。
比如在微博平台,一家专门做微博营销的公司开出的价钱是5元起,“微博转发,点赞,微博投票,价钱分别如下:首次体验价5元100个,100=10元,1000=80元,1万=600元;评论:30元=100个(注:指定一条微博起码100次起刷,不够100按100算)。去他人微博下边评论的赞,最低30元100个,微博阅读量10元1万,80元10万;视频播放量20元1万。”这家公司同时帮助用户降低粉丝,粉丝还分为中级、高级、精品和顶尖几类:“高级、初级都是凑数的哦(就数目没质量),中级是有头像,中级就数目哪些都没有;顶尖、精品是真人,有自带粉丝跟博文的。”据透漏,许多顶尖和精品的帐号都来始于窃取真实用户的帐号微博买转发,占领后,这种此前被悉心维护的帐号就成了他人手中的“武器”。
而为视频网站的作品刷量,报价2元起。据一家营销工作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所有的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地瓜、腾讯、爱奇艺、搜狐、乐视、PPTV等都可以操作“刷量”,价钱不等。其中,爱奇艺的分为两档,一档为“掉量的”,也就是以机器刷量,这些方法容易被爱奇艺以技术手段发觉并屏蔽,10元1万次,7天内包补;另一档为“不掉量的”,价钱为80元1万次,不过该档“不保证速率,须要排队,数据延后更新,不接急单”。另外几家视频网站的刷量报价从2元1万到60元1万不等,有的承诺“掉量补”,有的则保证“快速”。一些刷量的商户显示月销近5000笔,由此获得的不法利润也较为可观。此前,爱奇艺就控告了一家“刷量”的公司,并被判获赔50亿元。
而一位做“水军”业务营销公司的老板告诉北青报记者,一部电影在豆瓣的刷分投入在5000元起。他说,基本上每部电影或电视剧在推广期都有安排豆瓣刷分、微博炒作等渠道。其实豆瓣方面仍然查得很严,但豆瓣对影视产品来说还是十分重要,因而大量公司还是会去做。具体如何做?该老板说,要按照具体电影、电视剧具体剖析:影片相对于电视剧来说难度更大,“电影评论比较集中,一播出评论打分就接踵进来,基本是当日就开分(显示评分)。”未播出的新剧和新戏“还没开分”,操作空间比较大;而早已开播的,就要做收集数据、技术剖析了。具体价钱也要按照顾客需求来看,较为冷门的,较好操作,5000-20000元左右即可;而类似前段时间被指责声音较多的《后来的我们》这种级别的,“可能要几十万”。他说,通常刷分不能单纯刷,还要和长短评论、点赞、讨论区搭配上去做,而这个价钱一般是比较高的,“长短评、讨论区、点赞都有总价,就看项目须要多少量。具体是,长短评40元/条,讨论区40元/条,点赞2元/个;做这种项目就会附加四四星打分。”
而对于餐饮类平台,价钱则相对较高,询价中一公司介绍,“专业团队操作点评,点评价钱3到6星VIP帐号是60元一条,1到2星帐号是40元一条。量大可以让利。”为了保证可效度,对方还表示只用当地帐号写。
此前还有业内人士发觉,蜻蜒FM通过强行后台自启动等方法对月活数据进行作假,一位用户此后便在著名社区“知乎”上曝出蜻蜒FM后台自启动代码。通过反向编译蜻蜒FM安卓版本软件,他发觉该软件中隐藏有名为“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强行自启代码。后者可以无声无息地在用户手机中,后台启动无窗口透明界面,伪造DAU(日活跃用户数);前者则可以自主触发广告商的广告,并回传给第三方数据公司,因而完成“用户自主点击广告”的操作进行广告费的误导。
另外,蜻蜒FM的CEO在宣布用户数1.5亿的两个月以后就宣布用户数突破2亿,也就是说两个月之内涨了5000万用户,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数据一定有问题,而数据作假的目的应当是降低广告收入和推动融资。其实蜻蜒FM回应那些软件是新功能上线时进行AB对照测试、统计相关用户指标,便于产品决策的技术框架,但仍然难以解释为什么会降低广告点击量和日活数。
平台也会主动抓取内容
而平台自己也会借助“爬虫”等技术手段抓取用户信息或评论。据一位工程师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一些网站可以借助“网络爬虫”来抓取,“爬虫”就是将正常人可以浏览的内容,用公开的查询插口读取下来,再归纳成文档。因为评价的内容是公开的,因而很容易被“爬虫”抓取,一些网站除了抓取评价内容,连注册用户的内容也完全照抄。
比如,小红书就曾被一网站批量侵权。多位小红书用户称,自己在小红书上的原创内容受到点评网“达人”栏目的搬运,将自己的帐号、头像和图片内容都搬运到点评网上。“前几天同学告诉我在点评网上见到跟我的小红书帐号一模一样的名子、头像、笔记内容,甚至是视频(我在此之前毫不知情)。和几个小红书的男子伴私下聊一下,发觉点评网上出现的一堆‘达人’账号,都是批量操作批量窃取小红书的博主帐号。”点评网回应称,经调查,该风波发生是由于点评网新上线试营运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法转载,已第一时间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百度此前也曾遭到类似问题。百度公司未经许可在百度地图和百度晓得中大量使用了来自大众点评网的信息,在百度地图和百度晓得产品中搜索某一商户,页面会显示用户对该商户的评价信息,其中大部份信息都来自于大众点评网。前者将之诉诸法庭,法庭调查发觉,由百度地图公证抽取的商户点评信息资料,其中涉及餐饮行业的1055个商户共使用来自于大众点评网的评论信息86286条,平均每家商户使用81条。有784家商户使用的评论信息中超过75%的比列来自大众点评网,且所有评论信息均全文显示并主要坐落页面前列。因而,最后百度被判赔付前者300亿元的损失。
法律规定刷单刷量者要承当责任
事实上,刷量行为除了会增加网站或商户的信用,更会导致不公正竞争。上述案例中不少平台或公司都由此被告上了法庭,最终被法庭改判赔付。不过,为什么还有大量的刷单、刷量行为呢?据一营销公司介绍,一是因为店家刷量的同时,也会为平台降低活跃度,因而好多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进行举报;二是举证难,许多营销公司刷量时会利用人工、技术等多种手段,伪装成真实评价,不易被发现,更不易被取证;三是维权成本高,走司法途径等须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是最终被赔付的金额也不高,比如爱奇艺被刷量9.5亿次,最终仅被赔付50亿元。
不过北京宝山法庭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王利民则觉得,应该维权。他说,在现代社会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数据成为促使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数据以及相应应用技术尤为重要,早已成为市场经营者把握竞争优势的重要诱因。法律制度对于大数据信息所蕴涵巨大商业价值的保护与规制,应遵循保障交易安全、促进技术发展、尊重诚实信用以及公认商业道德的基本思路,刷量的行为会损害视频网站的商业利益,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承当相应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