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片似脸面。拍得怎样,常常彰显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家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当我们的形象片经历了“说明文”、“一日游”、“浩瀚星空”等固化模式后,个性、创意、独特的文化与审美,成为人们的急迫追求。
好的形象片应当具备什么特点?如何拍能够让人衷心“点赞”?
为何片子千篇一律
拍摄过《故宫》《敦煌》等优秀纪录片的编剧周兵,在这个行业里,无疑经验老到。但是他接到形象片的拍摄任务时,麻烦也是同样多。周兵说,有一次某城市委托他,想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城市魅力。周兵团队的企划方向是用人物、情节、情感来抒发,但对方认为要有工作场景、科技、奖项、领导讲话,这种内容都要,而领导对着镜头说的话也像做报告。
“我们再三解释这样做不行,是无效传播,而且她们很坚持。最后我表示假如非要这样拍,我就撂担子不干了,她们这才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周兵说。
现在已是著名影评人的石川,年青时曾为院校拍过形象片,这段经历石川至今都未能忘怀。几分钟的形象片拍了半年,而这半年时间不是拿来打磨创意,只是为了符合“长官意志”,这个人提意见、那个人提要求,造成后期不断补拍、修改。每一次的更改意见,都意味着大量的后期制做。
例如,形象片里有一段,把几位教授的镜头剪辑在一起。有人看了就不高兴,说为何他的出镜时间这么长、脑袋这么大、是近景,我的时间这么短、脑袋这么小、只是个远景。最后只能制订一个统一标准,校领导签字认可,拍摄团队方才执行。这个标准是:教授一个镜头10秒、博导一个镜头5秒、教授一个镜头3秒。每位人1秒不多1秒不少,人头大小一律拍到胸部的第二粒钮扣为止。
“这样总算没人来找我麻烦了。”石川慨叹。
企业形象片同样有一个套路。例如,领导班子全体出镜,监事长坐中间,监事们坐对面,你们一字排开。或则集体摆拍,画面是领导们在大会室里商量工作。这样的形象片反映不出企业特点,也没有哪些个性信息,千篇一律的画面,如何能彰显出你的企业比别的企业更有特色和优势呢?
道理这么简单,但偏偏许多人不这样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哪些时侯遗忘了讲故事的传统
华北师范学院设计大学校长魏劭农院士说,中国人历来比较会讲故事。唐代没有影像,传播手段主要就是文章,但是古人写文章十分高明,且不说每位词语背后几乎都有典故,就连小宝宝读的《三字经》,都饱含了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传递那种时代的价值观,唐代的小同学一读就印象深刻,传播疗效挺好。
“所以说,中国人是有讲故事的传统的。反倒到了明天,一些形象片讲不好故事,文件传达式倾向比较严重。”魏劭农惊讶地说。我们的摄影技术蒸蒸日上,硬件条件现在可以和发达国家基本看齐,却恰恰把中国文化擅于讲故事的优点给扔掉了。
叙事若要精彩,必然非常讲求。魏劭农以《诗经》为例:《诗经》讲故事并不直白,常常通过赋骈文等多种手法。读者阅读上去,须要发挥想像,调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去联想,甚至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场景,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学化的叙事。按理说,这种文学方法在影像制做时同样重要,但今人却反其道而行,拿着公文一个个找镜头一秒5000赞,拍下来似乎不好看。
虽然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学方法不谈,仅仅是摄影本身,也涉及当代语境的选择问题。形象片的语境,其实须要与明天的人对话。影像也是一种语言,是镜头语言,镜头语言必须和当代接轨。你的故事是讲给当代人听的,须要剖析当代人的阅读心理,寻思哪些方法容易让人入耳入心。更即便如今是资讯发达的时代,听众看不下去,可以用脚投票,转而看其他的。
“不妨问问这些50后、60后们,当初的样板戏,是不是至今都印象深刻。唱个开头,脑海才能浮现画面。虽然是在那样的年代,我们都精于传播之道。样板戏自有其历史问题,但起码它非常会讲故事,符号化的叙事很强烈,能深深烙印在人的脑海里。”
我们到底从何时,开始遗忘了这些优秀叙事的传统?
大杂烩为什么吃香
石川追忆说,汇报片的套路,主要源于上世纪90年特定的受众群。90年代的形象片主要拍给领导看,领导满意是关键,电影面向的不是普通听众,所以主要功能就是汇报,而非动人。那时侯的形象片几乎可以看作是“工作报告影像版”。工作报告是哪些样,形象片就是哪些样。
这类汇报片大体结构是:我们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成绩,什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实不好看。这些片子看多了,几乎分不清谁是谁,但制做方自我觉得良好,认为这样的汇报形式有成效。
到了新世纪,目标受众群开始变化。例如院校面临招生环节的竞争,形象片须要拍给考生和父母看,那就必须亲民,起码让她们看见之后,能对中学形成好感。形象片开始从中学生角度,而非行政角度来拍摄。企业同样这么,形象片逐渐面向市场,须要吸引顾客,让顾客动心。片子的模式由此开始转变。从那时起,形象片拍得好不好,常常会被你们热议。但热议归热议,真正拍得好的形象片一直不算多。
周兵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委托方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要的东西太多、干涉太多。“委托方一开始可以完全否定专业团队的方案,而且方案一旦通过,就不要在执行过程中又加这又加那,最终跑题甚远,拼出一盘四不像的大杂烩。”
石川觉得,运作机制十分重要。美国拍摄形象片时,乙方十分尊重创作人员,有些甚至在协议上写明不能干涉执行过程。创作独立于权利之外。
还有一个诱因是经费。好的创意费用很贵,这几年制做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同样几分钟的形象片,10亿元可以拍,100亿元也可以拍。通常企业会认为花点钱,随随大便拍一下就行。后期制做更不可能像电视节目那样精修。又要省钱,又要不落俗气如何办?有些人选择走捷径——模仿。于是,“长得像”的形象片越来越多。还有人直接卖视频模板,只要把几个镜头里的人和场景替换掉就行。
好的创意从那里来
胸片时一秒5000赞,一个让各方都苦恼的词就是“创意”。好的创意是如何想下来的?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持相同的观点:对乙方的文化和个性,要有充分了解,确切概括,能够在片子里淋漓尽致地彰显下来。
但是文化个性并不是这么容易了解的。石川说,中国的企业通常都不清楚自己的个性和文化。形象片说白了就是“形象包装”。企业形象不单单是一部片子,商标设计、宣传口号、产品包装,处处都应该彰显品牌个性和形象。例如苹果、谷歌等公司,企业文化是哪些你们早有认知,假如他们胸片,起码定位一开始就很明晰。
但是我们曾经多是大央企、大鞋厂,所谓企业文化你们都几乎是一样的。如今要拍个性化的形象片,自己的企业个性是哪些,常常说不清楚。
“如果不晓得个性和文化是哪些,也行。团队拍摄前期,须要耗费大量时间调查走访。”石川说,然而这一步,国外大部份拍摄方做不到。许多企业留给拍摄团队的时间很紧张,通常只给两三个月,团队未能植根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自己又讲不出哪些,最后只能提供一大堆无趣的材料,当然很难呈现出有创意的好片。
周兵抒发了相同的见解:“再好的创意团队,都不可能拿起机器就拍。创意不是拍耳朵想下来的,而是要花大量时间调查和收集的。”
石川觉得,我们的传统不大讲求差别。他人花5000元能干的事,我为何一定要花5100元去做?一切向平均数对标。例如一些工业产品的制造心态就是应付了事,能省则省,而不是我一定要想在消费者后面。“创意上也是一样,我们还缺乏追求卓越的意识,总认为枪打出头鸟,这和中庸的文化有关,做哪些只要差不多就行。一旦须要彰显奇特、张扬个性时,就常常会不知所措。”石川说。
哪些才是形象片的“道”
魏劭农认为,上面说的这些方法、思维、机制,都是表面的“术”。更高层次的问题在于“道”,道走错了,一切就会跟随错。哪些才是形象片之道呢?还是人文情结。
不管是国家形象片、城市形象片还是企业形象片,宣传对象的文化积淀是哪些、想要传播的核心价值是哪些,才是重中之重。例如一座城市走过历史的长河,充满各类精典的文化符号,拍城市形象片首先就要找准文化符号,找准城市内在的人文精神。只有人文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激发普通人去热爱这座城市。假如形象片拍得很硬,就是解释说明,一大堆黑漆漆的硬成绩,缺乏人文情结,这么这部片子对普通人来说都会缺少感染力。
“只有当片子彰显出这座城市尊重人的情感,在意人们从城市中获得了哪些,珍惜普通人的幸福感,这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人。这样的形象片才是成功的。”魏劭农说,列举一堆骄傲的硬数据和硬指标,俘获不了普通人。
推己及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小企业,当我们诠释自己的形象时,心中最在乎、最引以为豪的到底是黑漆漆的成就和数据,还是在这儿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幸福感。有没有人文情结,直接关系到胸片的思路和创意。
形象片不是政论片。好的创意、好的叙事,我们并非做不到,也许是由于习惯性忽略人文情结的抒发。但是片子里,你是否尊重你的传播对象?是否了解听众的需求?是否希望听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是否以人为本?这种态度,听众立刻就能感遭到。最后就回到一个老问题,形象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你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哪些?
好的形象片是啥样
作为影评人,石川概括一部好的形象片必须具备三点:
首先要有人的情感、生活,它不能像黑漆漆的汇报片。例如网上热议的东京学院形象片。东大有这么长的历史,她们并没有一一展开,而是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女中学生头上。一名男性成为宇航员的人生轨迹,彰显了勤劳、勇气等品质,这个故事、这个人物非常契合东大的办学理念,成为东大干练的一种象征。
第二,须要许多有趣丰富的细节。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提炼出无数细节。石川说,自己结业早已20多年,追忆过去,对中学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是一条林荫小道。
“以前我们喜欢穿树林抄近路,由今生出好多乐趣。有人说树林里杀过人,林子越走越惊悚;有人说物理系曾把废渣埋在下边,林子又变得十分奇特。这种传说恰恰是年青人的态度彰显。中学的林荫小道意义越来越丰富。那么多年之后,可能有的同事、老师的样貌都忘掉了,但那条大路却仍然留在我脑海里,有一种温暖的爱情。这就是学院留给人的情感。但在个别人看来,这条路可能没有哪些意义,看不出中学做了多少国家课题,创立了多少博士点。但是普通人体会一所学院,与那些课题似乎毫无关系。能不能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一个组织、一家企业?人的情感才是最触动人的。”
第三,片子对企业文化、个性必须有确切的概括。这些概括,不能是标语灌输,牵强附会,而是你们真正都认同的价值。成为共识,他人才能接受你。
周兵说:“很多委托方啥都想要,最后疗效肯定不好。形象片要简单、精准、主题单一明晰。”
周兵认为自己拍得最成功的形象片是几年前受国家宗教局委托,为世界道教峰会拍摄的。那是一次国际性的小型大会,涉及多种宗教,倘若根据传统做法,疗效可能通常。当时周兵建议,只用画面和音乐,简单的中英文对照字幕,少说,以画面、音乐等一些人类共通的东西触动听众,宗教局的领导很支持,最终片子疗效挺好。
如今许多人拍形象片,动辄就提“国际化”。但周兵觉得,片子国际化,并不是要拍得“洋气”、“高大上”,而是要讲一个你们都听得懂的故事、都认同的理念、都还能被俘获的情感。
“世界上所有人就会受情感的驱动,温情、爱情永远是‘走心’的。形象片千万不能‘装’。”
这些值得“点赞”的形象片
近来有一部企业形象片令网友印象深刻——
一位白领捡了一条流浪狗,暂时放到办公室外边的过道上,准备找到主人再放走。结果那只狗渐渐在办公室生活下去了,明天有人买狗窝,今天有人买猫粮,明天有人为它治病,它逐渐成为公司的一员。狗在那儿生活,公司的负责人也不会横加斥责。镜头里,听到这愉快的一幕幕场景,看到萨摩一天天最普通的日子,听众能感遭到,这家企业一定是其乐融融的。从这只狗的头上,无形中呈现了企业文化,让人喜欢和心动。
上海学院的形象片近来网上也很火。石川评价说,片子一看就没花多少钱,并且拍得蛮有灵力,艺术感非常强。它从中学生的角度,把许多中学的场景联接上去。校园里的画面做得很美,音乐剪辑各方面方式感很强。据他所知,片子是清华的一位老师自己率领团队做的,毕竟他对清华是熟悉的,是满腔爱情的,所以作品虽然简单,花钱不多,但却异常动人。
石川现在是北京曲艺大学的老师,他说自己有时侯忍不住也会想,倘若让他拍上戏的形象片,他会如何做。
“我的思路是从历史悠久的熊佛西楼开始,这栋楼让人想起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在2楼过道向外遥望。这儿曾是影片制片厂,天津乃至东亚的艳星曾在这儿集聚。1957年才成为上戏的校园。所以,别看上戏校园小小的,有些拥挤,但就从这栋楼一点点说起,甚至只是简单呈现楼里的场景,也能让人感遭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个人对这所中学的奇特体会,它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奇特的。”
形象片之问
你是否尊重你的传播对象?是否了解听众的需求?是否希望听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是否以人为本?你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哪些?
(此文原标题为“形象片如何拍,能够让人衷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