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编故事、编身份风气的兴起:内容重要性让位于江湖地位

初期的知乎,不乏科技行业的精英和老总,而2013年开放注册后,加入知乎的内容生产者们,也有大量的高知高收入群体。这样的群体成为优质内容生产的主力本无可厚非,但事情就在这个阶段起了变化。

不同于其他内容社区,在知乎生产内容,不仅考验答主的知识储备,对其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也有要求。于是,“身份和社会地位”成了内容置信度的背书手段。而构建“身份”的重要性,一度超过了内容质量本身。内容的重要性,逐渐让坐落内容生产者的“江湖地位”。而评判江湖地位的手段,无非就是结业高校、学历、企业、职位和财力了。

在知乎编故事、编身分的风气也就油但是生。虽然,硬核实力无法人人拥有,构建“虚拟人设”走捷径撑场面,从而获取精神乃至物质上的利润,就成了一种风气。

知乎编故事、编身份风气的兴起:内容重要性让位于江湖地位

但这些趋势在知乎的较真传统下,也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冲突。“逼乎”、“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由对此类风气不满的知乎用户籍中讲出,变得非常有劝说力。

另一方面,吸粉骗赞的一条捷径,就是晒美眉照甚至晒胸晒腿。这一在各大社区产品屡试不爽的招式,在知乎并不例外,深刻说明了好色是第一生产力。其实,与其他产品中类似,知乎这类相片好多也是搬运自Instagram。

庆幸,知乎有另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由初期大V们小圈子互捧臭脚的“XX是谁?”提问范式发展而至的“如何看待XX?(人物、事件、言行)”,无数知乎大V经历扒皮和指责,足够让好多身分可疑、靠编故事构建人设的所谓大V原地爆燃。

但这些“求真、不轻信、质疑”的风气在踢爆骗局、捷报频传的过程中韩益扩大化,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使知乎成为各类负面信息、负面情绪的发祥地。

2015年,知乎筹建了企业蓝V,一批企业帐户入驻答题。但也在同期,知乎上开始频繁爆出各类企业负面信息,或对其他平台爆出的负面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因而为负面的二次传播提供了弹药。

一方面,由于装酷风气兴起,彼时知乎普遍对商业化有谴责和挖苦,企业官方帐户(代表企业新媒体部门)在知乎的活动,对企业的品牌和正面形象作用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负面信息甚至竞争对手的黑公关操作,致使知乎在企业公关层面的正向价值大幅度消弱。

典型事例包括2016年的魏则西—莆田医疗广告风波对百度的深远影响,以及2017年快手官方号在知乎屡次失利,并直接成为曾光明(时任快手合伙人,市场、内容、公关负责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知乎,商业价值之低,与对门豆瓣有一拼,商业化进程也十分平缓。

从破圈到破功

装酷做为老一代知乎用户的需求,是十分自然的,知乎这类标榜知识的社区,很容易触发这些需求。知乎恰如知识界的Keep,前者令用户形成了办瑜伽卡般的愉悦感,而使用知乎令用户形成了“我也有知识/我也在学习”的满足感。

不难理解的是,可轻易获取的仅仅可称之为信息,而获取知识是须要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而且,知乎最难堪的一点,是用户圈层扩大后,不同人群在见识方面的碰撞,一度引起社区气氛恶化,杠精横行。而知乎采取的应对举措懦弱无力,筹建了不痛不痒的“友善度”,更被讽为“伪善度”。

2015年前的知乎,内容生产者答题费时吃力,还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全靠“为人师”的代入感和快感支撑。这类用户一旦遭到杠精和愤青功击,极易遭到侮辱,形成强烈的挫败感。大批老答主离开知乎,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另一方面,大量杠精和愤青的入驻,也是知乎内容和用户发展,突破圈层的结果。知乎2013年开放注册后一三年,话题仍以科技互联网行业为主,用户也以从业者为主。你们尚能认可和维护社区的讨论气氛。

但在这个阶段,因为真正硬核“知识”类内容的生产接近尾声,要想社区的受众进一步扩大,必然要求其跨出科技互联网这个圈层,覆盖其他行业及社会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内容的扩张吸引了更多的、非传统的知乎用户。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大量院校甚至初小学在校生涌向知乎。

这种低幼用户的典型特征是识文断字,有基础的学习和思索能力,也有一定的知识,但见识短缺。浅显的说,人在念书,缺少真正的行业与社会经历,缺少支撑认知所需的经历和剖析能力,很难与职场人举办对话。

因而,当不同的人群相遇后,这类新用户有机会以极低成本去挑战原住民用户快手怎样买热度,并大肆以其狭隘的人生见识去挑战、臧否、嘲讽这些有实际从业经验的答主,种种矛盾冲突在这个时期发生。

同时,社区内容的娱乐化和水化也无法防止。假知识之名,行娱乐之实,这也是知乎发展为大众平台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一个代价,即用户破圈带来的内容破功。

传说中的“天龙人”

2015~2018年,传统知乎大V们对知乎的不满,不仅杠精愤青横行,还有知乎在商业化方面的进展平缓与笨拙,致使你们空有粉丝却无法变现。

与此同时,关于内容分发对粉丝限流、存在“天龙人”(对所谓特权用户的蔑称)的传说,仍然没有消弭过。对此,知乎官方自然是矢口证实。

但2015年以后崛起的、新一代的知乎大V们,正在远离那些困惑。

破圈后的知乎,流量充裕,但是因为web+App双平台的优势,通过SEO从百度获取了大量搜索流量以实现用户下降。在这个水涨船高、水大鱼大时代崛起的新一代大V们,态度发生变化,以娱乐态度,“泡知乎”“玩知乎”。

这类大V本身答题以蹭热度抖机灵为特点,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干货”,不求专业但求热闹,与其他用户互动频繁,对杠精愤青的容忍度也很高。就好象一个班主任无法容忍中学生的指责,但在玩游戏时和人对喷就没哪些心理负担。

另一部份这个阶段产生的大V,商业目的明晰。她们多有本员工作和一技之长,来知乎就是为攫取商业变现。

这类作者通过内容“种草”,吸引用户通过陌陌、微信公号、私信、知识星球等方法与其发生进一步互动,从而完成服务、产品的订购。她们愈发不在乎所谓的杠精愤青的出没,而且因为自身的从业者优势,也能为社区贡献大量优质内容。这个阶段的知乎,有点图文版小红书的意味。

另一部份传统保守的知乎大V,一边责怪知乎对其限流甚至打压,另一方面却发觉自己离开知乎后几乎一文不值,于是就非常气愤地一边埋怨、一边硬着头皮留下,时常接一些点赞、发软文(软回答)之类的公关收入贴补家用。

庆幸的是,随着知乎用户的下降和官方商业化产品的推动,这部份大V的商(公)业(关)价值得以释放,知乎也正在甩掉“白嫖”的恶名。

但是,知乎本身一直是缺钱的,以至于八年来不停地融资快手怎样买热度,早已到了F轮。目前在融资频次上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科技企业,只剩下嘀嘀了。

快手化是知乎的宿命

讲到这儿,知乎以前和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也跃然纸上了。

因为帖吧和百家号的内容劣化不可挽回,知乎的内容对百度十分重要,百度的搜索流量对知乎的下降也十分关键。所以知乎拿百度的投资,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内容的下沉和娱乐化,也是知乎走下神坛的过程。生存发展与小而美之间,知乎早已选择了后者。但是,真正硬核的知识内容原本就是有限的。所以,面向更宽广人群、更广泛的话题,下沉化娱乐化也是知乎的必然选择。

为此,知乎正在下沉弄成一个图文社区版本的快手,而且还具备快手缺乏的一二线用户。借用我2017年《快手为何惹人嫌》中的观点:内容和文化的传播,自上而下才比较顺畅。知乎拿快手的投资,也没这么突兀了。快手老铁和知乎精英们,如今都是一样的土味爱好者。即便快手现今有多不差钱,知乎就有多差钱。

所以,假若问我怎么看待知乎此次融资,我的回复是:没哪些大惊小怪的,虽然你们要恰饭的嘛。各取所需,很好的。